
二零零零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中,強調幼兒教育課程最重要是讓幼童在愉快和多姿多采的環境下,參與群體學習生活,從而引發好奇心和求知慾,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生活習慣。
最近,李麗雲因為工作需要,拜訪對儒家思想有研究的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周景勳神父,她發現儒家的「觀、思、明、學、行」思想正好可以套用到幼兒教育方面。
她解釋,所謂「觀、思、明、學、行」,就是先觀察、後思想,明白、學習以後,就可以行動。家長明白這個學習五部曲,就應該鼓勵孩子去摸索及思考,而不應該側重記誦知識性的資料。「知識是重要,但知識會過時,新知識亦不斷湧現,知識無窮無盡,沒有所謂多少才叫足夠。」李麗雲說。

不過很多家長卻依然認為孩子多懂得又深又長又難記的生字,便是一種成就,但李麗雲認為,其實最低層次的語言就是這種只懂說出生字的說話,高層次的語言應該是包含預測、分析,將語言與思考結合。
李麗雲反對家長強迫孩子做太多無意義的抄寫,因為付出的代價可能是孩子從此不愛寫字;她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及說故事,讓孩子從故事中學習字詞的使用。「其實孩子記性很好,若果他從閱讀中有意思地記得那個生字,到了要真正使用時,便能找出那個字來,又或者會問媽媽或老師怎樣寫。」
香港的幼兒教育一早已引入自發性學習的概念,鼓勵孩子做專題研習,從實際的課題去觀察,然後到生活中實踐。李麗雲舉例,剛過去的母親節亦可以是一個課題,孩子可以參與討論自己的出生、生日日期、母親誕下自己時所承受的痛苦、如何表達自己對母親的心意等,而不是只由教師單方面講母親節如何,要怎樣慶祝。

她認為,這幾年的教改中,小學及中學教育亦引進了專題研習,重視參與及自發性學習,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去學習。日後「三三四」學制中又會加插通識教育,這與幼兒教育的教育路向相同,李麗雲認為,幼稚園教育能夠與日後的課程銜接是十分重要的。
李麗雲強調,老師、父母及環境都是孩子的老師,他們圍繞著孩子的成長,大家要互相配合,才可以讓孩子有空間、有夢想、有信心去大膽嘗試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