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隨著高科技的發展,電腦網絡已滲透了各行各業,
許多家長們在期待「中國的比爾·蓋茨」的同時,開始把電腦及網絡知識深入到幼兒的早期教育中……
目前,很多教育軟件為迎合幼兒的口味,一般都採用孩子們喜歡的卡通人物為主角,把教育融入到遊戲和故事中,讓孩子隨故事和遊戲的進展,輕鬆地掌握知識,很受孩子們喜歡。
但很多家長怕孩子從此深陷遊戲「泥潭」而不能自拔。
有的擔心老與冷冰冰的電腦呆在一塊兒,孩子會與父母生分,也會變得沒有人情味。
對此,專家們的看法也有分歧。
學前教育家認為,讓孩子早一點接觸電腦和教育軟件是很有好處的。
小一點的可以通過感受電腦上的聲音、色彩來培養感知能力,大一點的孩子學著操縱電腦,能增強協調和反應能力。如果在與電腦接觸中能學會程序設計、增強邏輯推理能力更是件好事。但兒童心理學家對此並不贊同。
他們認為4歲至7歲正是兒童發展社交能力的階段,與父母、其他孩子及外界接觸少,會造成內向的性格,到上學時無法與他人相處,難免對他們身心發展產生不良影響。
芬蘭心理學家指出:青春發育期前的兒童若長時間與電腦相處,對其思維和感情生活將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。
心理學家認為,人的心理狀況是在環境與人相互影響中形成的,由於人的腦細胞適應能力特別強,人對自己所在的環境很快就會形成一種心理狀態。
人的思維是一種內在的交談,人的經驗、詞彙、語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邏輯思維方式。
青春發育前的兒童長時間地與電腦打交道,他所形成的基本思維將與電腦的符號式思維相同,即零碎的符號式機械思維代替了人的邏輯思維能力。
電腦正在成為人的記憶的替代物,若兒童一味地使用電腦來替代頭腦的記憶,那麼,人腦將降為智能機器。
兒童若過早長時間與電腦相處,會在情感上對電腦的信息世界產生一種眷戀和過分的依賴之情,他們不瞭解電腦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,過分依賴電腦與過分依賴父母一樣,都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。
人的道德觀念和處世準則是通過人與人的相處和交流形成的,電腦不能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、什麼不可以做。
不善於與人交流只會與電腦相處的孩子,不僅在人際關係上有缺陷,而且也不利於良好道德觀念的形成。
國際互聯網上色情內容對兒童的毒害尤為嚴重,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視。
專家強調,電腦如圖畫書、電視、幼兒錄像帶一樣,想要讓孩子得到什麼樣的知識,依靠父母本身的決定與取捨。
當然,電腦除了與其他傳媒一樣可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之外,其最大的優點在於它具備與使用者之間強烈的互動性;
也由於記憶體的容量非常大,可同時擁有聲音、動畫、記憶、運算等多重功能;
此外,孩子可利用鼠標或鍵盤,重複嘗試進入電腦程式中的多變化的畫面;
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功用為電腦具有引導性,可建立自我學習環境,
一部電腦就像一個老師一般,只要經由簡單的操作方式就能漸進地得到正確的解答,而當你在進行的過程中發生錯誤時,「聰明」的電腦程式會馬上告訴你「你做錯了」,一旦答對,它亦會適時地給予讚美。值得注意的是,縱使目前電腦的設計日趨人性化,但是仍不能完全取代「個人」,因為電腦的種種反應是模擬人的情緒來輸入各種程式,雖然它能聯盟地與使用者做溝通,卻無法瞭解每個人複雜的思緒,因此,在學習過程中,學習「與人相處」仍然是重要的一環。
為此,專家們告誡家長:在孩子早期教育中還是應該以父母或幼兒教師為主導教育,讓人而不是電腦與孩子做朋友。
家長應該和兒童一起使用電腦,給予一定的指導並與孩子交流。
建議父母發現家中的寶寶一個人孤獨地玩電腦時,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,
例如和孩子商量邀請他的朋友與他同樂,或由父母本身抽空在一旁陪伴,才不會使孩子成為電腦獨行俠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